“海选”新种只为成为浙江最“能打”的水稻
字号:

  眼下,正是我省晚稻播种育秧的时节。临安、德清、海盐、龙游等地的示范田,迎来一批批来自浙江省农科院海南南繁基地的种子。

  籼粳杂交稻新品种“华中优9326”,是其中亮眼的色彩之一——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福灯告诉记者,高产、抗倒、抗病、优质等诸多优点,使它成为水稻中的“三好学生”。该品种最高亩产可达904.31公斤,一般条件下种植亩产也可达750公斤,是名副其实的“超级稻”。

  南繁,是指利用海南岛这一全国绝无仅有的“大暖棚”,加种一季,以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衍的过程。一个月前,位于海南陵水的浙江省农科院海南南繁基地迎来收获季时,记者曾与黄福灯联系采访。他回复说“时间不等人”,婉拒了记者。他要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,忙着下田记录表型。

  抢抓时间记录表型,是为了在田间上万个植株中,选择最需要的那一株。植株高矮、茎秆粗细、节间长短、产量高低……从一株苗开始,科研人员就要记录、分析每一个表型特征,从而在漫长的时间中,筛选出优质资源。

  就挑一株,会不会太少了?“可别小看它,结实率很高,一株就有一两千粒,稻穗快达到半条胳膊那么长。这便是‘华中优9326’受农民青睐的原因。”黄福灯说,自己开展南繁育种工作20多年,亲历了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。

  “‘华中优9326’从选育到审定品种,用了整整10年。”他说,以水稻为例,有12对染色体,包含4万多个基因,而且高产与抗倒、优质的基因有时会存在一定冲突,“为此,我们先后海选了数万份杂交组合,最终育成了‘华中优9326’。”

  从“开盲盒式”的常规水稻育种方法,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交叉的智能生物育种方法,黄福灯愈发体会到科技进步的力量。如今,省农科院南繁团队把“海选”提到了秧苗下地前。黄福灯告诉记者,通过实验室基因检测、数字化手段,团队可提前淘汰一部分表现较差的“选手”,从而大大减少后期田间鉴定和筛选范围,极大提高筛选效率,加速育种进程。

  在省农科院采访时,记者看到,厚厚一叠笔记本上,黄福灯画满了形象的描画、写满了细致的分析。他身旁的助手向永新告诉记者,近些年,高通量、数字化的作物育种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,已经取代大部分的人工记录表型。只要手机一拍,系统便能自动识别和录入,采集数据更加精准。“但出于科学的严谨性,黄老师还是会亲自记录、核对后才放心。”向永新说。

  这群不辞辛劳、候鸟般“迁徙”的农业科学家,为了一个个更高产量、更好品质、更强适应性的新品种献出了自己的时间、精力。他们像照顾小孩一样守着田地,一张张脸庞晒成了古铜色。

  去年“华中优9326”在全省种植面积近10万亩,目前已成为2024年浙江省农业主导品种。“农户对优质品种的信任,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源源不断的动力。”黄福灯说,期待未来,能够让更多农户看到品种的优势,种植面积再翻几番。

  在希望的田野上,一粒粒良种在黄福灯们的手里季季接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