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明确再生稻发展目标 2025年全省有收面积达520万亩
字号:

  5月底,自贡市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,一片片水稻已经返青。古佛镇是富顺县再生稻主产镇,“今年种植中稻、再生稻的规模比往年扩大2200多亩,达到了3800多亩。”当地粮油种植大户刘道金说。

  近年来,四川再生稻有收面积和单产逐年提升,成为全省粮食面积和总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日,农业农村厅印发《加快推进全省再生稻发展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四川再生稻发展目标。目标是如何确定的?接下来将如何完成?近日,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。

  面积和单产提升还有较大潜力

  去年,四川再生稻有收面积489.6万亩,平均亩产131.2公斤,总产近65万吨,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。在此基础上,《意见》明确,到2025年,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要达到520万亩,平均亩产150公斤;到2030年,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要达到550万亩,平均亩产200公斤。

  “目标是根据四川光热资源、水源条件、未来品种、技术等分析确定的,我们组织了专家进行评估,一致认为是可能和可行的。”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面积目标方面,四川适宜蓄留再生稻550万亩,其中适宜区350万亩、次适宜区200万亩。近年来四川平均气温增加,有利于再生稻抽穗扬花、灌浆结实。“蓄留适宜区、次适宜区将逐步增加,通过指导规划布局、改善灌溉条件,四川重点在达州、广安、南充、资阳等地扩大蓄留面积40万亩。”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单产目标方面,目前四川再生稻平均亩产仅131.2公斤,而再生稻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可以达到200—300公斤,吨粮田(“中稻 再生稻”两季亩产量超过1吨的农田)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已超过400公斤,单产还有较大增加空间。对此,《意见》提出,通过选育筛选再生稻专用品种、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措施、大面积示范推广、加强技术到田来促进低产区变中产区、中产区变高产区,全省每年提高平均亩产10公斤。

  从5大方面部署重点任务

  四川要完成再生稻发展目标,还面临不少难题。“受丘陵地区地块小、农村劳动力不足、生产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限制和影响,目前四川再生稻生产发展还面临单产水平不均衡、大面积生产与高产攻关差距大、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。”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对此《意见》从区域规划、基础设施、品种、技术、示范推广等方面提出5项重点任务。

  首要任务是加快制定区域布局规划。《意见》要求,市、县(市、区)要组织专家,制定科学合理的再生稻区域布局规划,明确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的发展目标、种植模式、品种要求、技术路线和保障措施。

  一些先期发展再生稻的区域已经有了经验。富顺县再生稻蓄留面积占全省再生稻面积的十分之一,产量约占全省再生稻产量的八分之一,是全国再生稻总产量第一个上1亿斤的县。

  “近年来,富顺县探索再生稻标准化生产模式,制定发布了《富顺县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》,成功认证水稻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4.8万亩,通过‘公司 基地 农户’联农带农模式,提升再生稻品牌价值和产业附加值。”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  其次要加快改善基础条件。推进田块整治、土壤改良、灌溉排水等建设,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;积极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适合不同生态特别是冬水田的农机新装备,因地制宜提高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率。

  此外,还要加快专用品种选育、配套技术研究,并同步扩大推广。对此,四川明确经过3至5年时间,培育和筛选适宜不同区域布局的再生稻专用品种5个以上,集成推广再生稻配套栽培技术3至5项。市、县(市、区)要依托部省水稻相关项目和推广行动,高质量建设一批再生稻千亩高产展示片和万亩高产示范区,稳步推进中稻再生稻“吨粮田”建设;树立一批高产典型,做到发展一片、高产一片、带动一片。